阅读历史 |

第二十二章(1 / 2)

加入书签

玉珠的家地处陋巷。

马车穿过长街,缓缓在玉珠家院子停下。

茅檐草屋家徒四壁,暖炉汩汩烧着热水,屋中蔓延着鱼腥草的腥味。

玉珠坐在娘亲榻前,一双小手紧紧握住娘亲,愁容满面。

她看看两鬓斑白的张太医,眼角的泪珠尚未干透,抽噎着说不出话。

风声鹤唳,侵肌入骨。

檐角下结着厚厚的冰柱,映着满天雪色。

明窈轻轻搂住玉珠的双肩,温声宽慰,又从香囊中取出一小包玻璃糖。

玉珠却并未伸手接,只仰首冲着明窈落泪:“我想、想留给娘亲吃。”

隔壁家的牛婶没熬过去,今早人在家中咽气。两家不过一墙之隔,敲锣打鼓的丧乐连着响了半日。

玉珠人小,只当娘亲也时日不多,偷偷哭了好几场。

“我上回留给娘亲的糖,娘亲也不曾吃,我想……”玉珠泣不成声。

明窈拍拍玉珠的后背,为玉珠顺气,转而问张太医:“张太医,大娘子身子如何了?”

张太医笑笑:“明姑娘放心,大娘子不过是染了风寒,加之又操劳过度,好生休养便可。”

玉珠母亲抚榻而起,叠声谢过张太医,又命玉珠给张太医和明窈磕头。

明窈忙不迭拉起玉珠:“大娘子客气了,举手之劳罢了,不必多礼。”

玉珠母亲摇头:“那也是托贵人的福。”

她眼中含泪,忧愁望着榻前的女儿,“玉珠才这么小,若我真有个三长两短……”

明窈轻声安抚:“大娘子莫多心,只是风寒而已,且张太医方才也说,病人最忌多思多虑。”

妇人止住啜泣:“姑娘说的是。”

言毕,又让玉珠好生送明窈和张太医出门,深怕过了病气。

张太医先行回府,只剩明窈一人同玉珠站在院中。

玉珠扬着小脑袋,低声恳求:“明姐姐,你明日能不能陪我去趟南天寺?”

往常她生病,母亲都是只身前往南山寺为她祈福,玉珠也想如此。

明窈不假思索:“自然可以。”

翌日天蒙蒙亮,明窈如约来到玉珠家中,接她前去南天寺。

南天寺香火鼎盛,此刻天未明,前来上香的香客本该不多,可此时主殿却是人头攒动,摩肩接踵。

众人都在等着向菩萨娘娘祈求香灰,以求家人安康。

白雪抚檐,遥遥的,空中有钟声传来。

玉珠轻手轻脚为母亲上完香,又挽着明窈的手往后院走去。

红墙黄瓦,檐角下悬着两盏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灯笼。

祈福树下站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家,老人一双眼睛浑浊,颤巍巍拿着红绸带子往树上挂,口中念念有词。

她在为自己的孙子祈福。

“菩萨保佑,保佑我孙子逢凶化吉。”

玉珠站在明窈身后,拽着她的衣袂悄声道:“赵姥姥的孙子也染了风寒,都半月有余也不见好。”

明窈凝眉沉吟:……也是风寒???[”

玉珠点点头。

先前他们几个小孩商议要去巷口前的水井玩,玉珠那日碰巧要帮母亲做针黹,就没去。

回来后几个小孩陆续起了高热,赵姥姥的孙子也在其中。

老一辈的人都说,是在水井那撞客了。

无足轻重的小事,玉珠并不在意,草草同明窈说完,一颗心又被古树上的祈福红绸吸引而去。

古树的树藤长长垂落到脚边,玉珠挽着树藤的一角,又抬头笑看明窈。

“姐姐,你教我写字。”

她想亲手为母亲写上祈福语。

漆木案几上铺着平滑细腻的红毡,耳边钟声杳杳,不时有檀香从殿中传出。

檀香缥缈平和,无端抚平人心中的不平忿忿。

玉珠踩在杌子上,一手握着毛笔,有样学样,学着明窈的样子,慢腾腾在红绸上写下母亲的生辰八字。

她写得认真,一笔一画,一双眼睛圆溜溜,不曾注意到身旁明窈的异样。

良久,红绸上的墨迹干透,玉珠凑近吹吹,转首去看。

明窈还握着毛笔,红绸铺在案几上,她却一字未落。

玉珠狐疑:“明姐姐,你怎么还不写?”

小孩子心思简单,挽唇笑道,“可是遇上不会写的字了?”

明窈眼角泛红,她抿唇,满腔的思念哀切咽下,怕说话暴露自己嗓音的喑哑,明窈只轻轻颔首:“嗯。”

玉珠扶着杌子,自个为母亲挂上红绸,瞧见古树上成双成对的红绸,豁然开朗,抱着杌子往明窈身边凑。

“明姐姐可是想求姻缘?”

明窈乜她一眼,再无下笔的心思,嗔怪:“莫要胡说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